广袤而丰盈的乡村,层出不穷的“新意”在生长。它们可能是新技术、新模式,可能是新思路、新理念,它们是乡村振兴与美好生活的密码。栽下这片郁郁葱葱“新意”的人有个共同的名字:新农人。扎根我市广袤大地的新农人为乡村带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带动父老乡亲共绘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的美丽画卷。新春伊始,让我们走近这些新农人,看看他们如何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挥洒汗水,听听他们的新打算、新愿望。
虽然已是立春,室外最冷气温却依然保持在零下。平定县庆泉种植专业合作社蔬菜大棚里暖意融融,西红柿、黄瓜、豆角等植株的藤蔓上挂着累累果实。“最近天气比较冷,光照也不强,我们对棚室加强保温防冻、浇水控湿、放风补光等方面的管理,蔬菜整体长势挺好。”平定县庆泉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仁鹏说。
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种地是体力活。然而,对于蔬菜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田仁鹏来说,种地可是脑力活。毕业后的十多年间,他辗转北京、四川、山东等地,运用所学的新型农业技术,指导农民种植蔬菜,收获了大家的肯定。返乡创业后,田仁鹏把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理念运用到蔬菜种植中,成功闯出了市场。2023年,他个人荣获“山西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百佳技能农民”称号,平定县庆泉种植专业合作社荣获“山西省生态农场”称号。
“种蔬菜要讲求科学的方式方法,合作社‘秘方’多着呢。”田仁鹏说,“大棚里,工人种植菜苗时会用到栽苗器,这使得种植效率提高了十多倍。蔬菜‘渴’了要喝水,合作社用的是滴灌技术,能节约用水。”随着各种现代种植管理技术运用,平定县庆泉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不仅产量高,品质也很好。
“目前,合作社的蔬菜种植培养面积有30多亩,年产量约15万公斤。2024年,我打算再流转13亩土地建设大棚,丰富蔬菜品种,扩大种植培养面积。这样一来,既能带动更多农民就业增收,也能给本地市场提供更多优质蔬菜。”田仁鹏说,“目前,新大棚正在建设中,估计三四月份就能投用。”(张泉东)
2月9日,除夕。位于城区义井镇神峪村的“知青窑洞·峪见1974”主题农家乐的工作人员像往常一样忙碌。农家乐负责人吴建军一边统计顾客订单一边说:“今年过年我们照常营业。你看,一些顾客还在我们这儿订了年夜饭。我们得保质保量做好饭菜,让顾客吃得开心、过个开心年。”
今年54岁的吴建军是本地城里人,谈起到乡村创业、开办农家乐,他有说不完的话:“我做过司机,在煤炭企业上过班,还开过空调专卖店,打拼了多年。这些年,我发现入乡创业的人慢慢地多,我也有了这种打算。于是,2022年,借着神峪村发展乡村游的‘东风’,我承包了村子打造的‘知青窑洞·峪见1974’主题农家乐。这条路我走对了,去年6月~9月,来这儿的顾客络绎不绝。最忙的时候,我们一天要接待1300多人。我的生意经就是:跟着乡村发展走,准没错。”
“知青窑洞·峪见1974”主题农家乐占地约1500平方米,2022年7月开始试营业。农家乐以知青文化为主题,每间窑洞样式的房间用知青大队、供销社、伙房等命名,顾客在这里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愁。农家乐工作人员郗莉萍介绍:“我们以烹饪农家饭菜为主,‘凤趴窝’‘知青一锅出’、烧汁无骨带鱼等都是顾客连连称赞的特色菜。此外,春节假期,我们还制作了‘扣碗’套餐,供顾客走亲访友使用。农家乐还为神峪村村民提供了7个就业岗位,带动大伙儿增收。”
谈起2024年的计划和目标,吴建军说,开办农家乐最重要的是抓住顾客的胃。今年,他打算去陕西、河南、河北的一些农家乐考察学习,做市场调查,研发新的菜品,满足顾客的多种口味需求。农家乐的生意好了,能带动乡村游产业发展。(李旭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一拨又一拨在外务工人员回归乡村,成为新农人,盂县牛村镇后元吉村村民田计刚就是其中一位。
田计刚曾是一名货车司机,长年在外奔波,与家人聚少离多。渐渐地,他便萌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2021年,后元吉村的大棚对外开放承包,田计刚果断返乡,承包大棚、办起采摘园。起初,田计刚跟着周边种植户种植了草莓。后来,为了区别于其他种植户,他发现种植火龙果具有投资小、回报高、市场需求稳定等优势,于是在大棚内种起这种热带水果。目前,田计刚的大棚内共种植有3300多株红心火龙果,去年产出了2500公斤火龙果。
转型之路坎坷但也收获满满,这让田计刚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更足了。眼下,他已经开始谋划新的发展目标——丰富特色种植品种,让采摘园更有名气、更红火。“光有想法不行,我得把想法一步步变成现实。过完农历正月,我打算再承包几个大棚,试种一些甜瓜和提子。这样一来,采摘园种植品种丰富了,可供采摘的蔬果多了、采摘时间也延长了,采摘园的知名度和竞争力自然会提高。我的采摘园办好了,还能带动村里的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着大伙儿一起增收。”田计刚说。(侯大旺)
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七。春节假期还没结束,盂县沁禾鱼菜共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施保拴就结束自己的假期,“钉”在了鱼菜共生基地。“春节假期,我几乎天天要来基地。这是我养殖的澳洲淡水龙虾在盂县度过的第一个冬天。热带生物到北方养殖,要注意的细节很多,有些关键环节,必须由我亲自处理。”施保拴说。
把原产于热带地区的澳洲淡水龙虾引到盂县养殖,是施保拴去年的大胆尝试。他的底气,源自他好学、爱钻研的劲头和从事鱼菜共生项目3年多积累的经验。
2021年,施保拴从湖北省学习鱼菜共生技术归来,在秀水镇东关南村建起了盂县首个鱼菜共生基地。在他的指导下,南娄镇、东梁乡也陆续建起了鱼菜共生基地。从选址到规划、从养鱼池设计到管线布置、从养殖鱼类的选择到疑难问题解答,施保拴作为技术“大拿”,帮助大家解决了很多问题,让基地顺利运转。
帮别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施保拴积累经验,提升了自己的水平。去年,他专程到江苏省淮安市的盱眙龙虾创业学院学习,还购买了专业养殖设备,成功引进澳洲淡水龙虾。
“我们引进了6000尾种虾,每年可以繁殖3到5次。预计今年年底,第一批繁殖的龙虾每只能长到500克左右,能上市销售了。这段时间,我准备多了解一下销售渠道和市场行情,争取到时候卖个好价钱。对于种虾,我还想再研究怎么给它们‘特殊照顾’,保证营养、提高繁殖成活率。现在,我只有2个龙虾养殖池,规模不算大。如果资金和场地允许、效益稳定的话,今年我想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让养殖基地再升升级。”施保拴说。(侯节)
“张老板,新筛出来的蚯蚓粪给你准备好了。‘老规矩’,300元一吨。”2月6日,郊区荫营镇上白泉村日光大棚内,郊区旺旺种植农场创始人史少波给老客户拨通了电线吨蚯蚓粪就找到了买家。谈成春节前的最后一单生意,史少波打算提前收工,“去看看我的‘合伙人’,我们也该回家忙年了”。
史少波的“合伙人”叫马俊杰,是个很有闯劲儿的“90后”,也是郊区西南舁乡霍树头村小马果园的主人。去年,两人在一次聚会上相识后一见如故,盘算起了合作的事儿。两人惺惺相惜,源自他们相同的“田园梦”——发挥年轻人优势,让农业“酷”起来。
“小马有十多年的果树种植经验,喜欢‘尝鲜’,带头应用新技术、钻研新品种,还直播带货。我比他年长几岁,从‘深漂码农’到返乡创业养殖蚯蚓、转型职业农民也有四五年了。种养循环是大趋势,俺俩强强联合正对路。”说起2023年的收获,史少波直言最大的收获是遇到和自己同频的“合伙人”。
蚯蚓能卖钱,蚯蚓粪也是上好的有机肥。去年,史少波、马俊杰在荫营镇山头村承包了十多个大棚,用蚯蚓粪种西瓜、甜瓜、圣女果等。首批试种的瓜果早早就被顾客抢购一空。“大多数顾客对瓜果的评价很好,咱发展种养循环农业更有底了。”史少波说。
“今年,我们还可以尝试新增一些农旅融合项目。”马俊杰说到了史少波的心坎上。“咱可以新增一些水果、薯类、观赏花卉,还可以尝试打造花海景观带、青少年研学基地,让人们来咱这里采摘、打卡。”史少波盘算着。(郭鑫璐)
“快春节了,邀请大家来基地找小陈买蛋。”点进阳泉天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璐的“朋友圈”,这条消息格外醒目。精心设计的海报、俏皮的表情、亲昵的语气让人眼前一亮。“我是个‘创二代’。从去年开始,我一步步接触父辈的事业,主要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和产品销售。接班既是传承问题,也事关企业前途。顺应发展规律一步一步来,路才能走稳。”陈璐说。
陈璐第一天到阳泉天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上班是在去年年初,到现在,只待了一年出头。“最开始好多人不理解,一个年轻女孩为什么每天扎在养鸡场里。”陈璐说,“我和父亲想法一致,要想接好班,就得‘接地气’,一点一点学,把东西学扎实学透了,才能更好引领企业发展。”
在企业的新老传承过程中,找到传承人只是第一步,两代管理者如何做好衔接是新的问题。参加博览会、发布会、推介会……2023年,陈璐父亲陈龙江渐渐退隐到了幕后,让陈璐当起了企业“代言人”。陈璐也借着这些机会不断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以新的合作模式带动乡村发展是2023年让陈璐印象最深的事情。“去年,我们在郊区区委、区政府的倡导下,以‘村集体投资+技术入股’的方式与2个村展开合作。两处规模养殖基地现已开工建设。”陈璐说。
新年新气象,小有成就的陈璐没有停下发展的脚步。“现在企业养殖技术成熟,我们把发展重心更多转移到了扩大规模、打造品牌、拓宽销售渠道上,我们计划用1到2年的时间,在平定县冠山镇甘井村打造100万只蛋鸡养殖项目,养殖规模实现翻番。”对于未来发展,陈璐信心满满。(芦蕊)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的产业多了,农村有了更多机会,成了创业就业的广阔天地。慢慢的变多有志在农村发展的新农人在乡村找到了新定位,扮演好了新“角色”。他们成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可或缺的力量,也让乡村更有人气,更有活力。
早些年,伴随城镇化的进程,农村年轻人外流、人力资源匮乏、劳动力年纪偏大等问题凸显,人才成为制约乡村更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一些村发展乏力,关键在于缺人才,缺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
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要把这盘棋下好,就要用人才发展引领乡村振兴。乡村不仅要有领军人物、致富能手,还要有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技术人才,更要有许多“土专家”“田秀才”。这些不同“定位”的人才是支撑起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
近几年,返乡入乡创新创业呈现良性发展态势,我市农村各种各样的人才慢慢的变多,年轻力量的加入也越来越普遍,给乡村带去了希望、增加了活力。然而,我们距离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这就需要更加多人去奋斗、去实现。
乡村有人气才有活力。让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寄,更多资源能流向农村,归根到底要汇聚乡村的人气。让农村的产业、环境留住人,让农村的机会吸引人,只有这样,乡村才能更有魅力、更有实力、更有潜力,记忆中的故土才会成为更多人安居乐业的家园。
使用大于1366*768分辨率/IE10.0或以上浏览器能体验最佳浏览效果
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不断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能力,打造企业形象,树立强势品牌,为里下河地区健康养殖和开发渔业资源发挥更大的模范带头作用
©2021 小九直播nba免费观看全集高清,完整版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1016216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