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农垦新观察
发布时间: 2023-12-28 00:08:33 作者: 新闻资讯

  湖北农垦是我国内陆最大的垦区,下辖10个市级农垦主管部门,共有65家国有农场,分布在全省14个市的40个县(市、区)。垦区拥有国土面积5000多平方公里,其中耕地240万亩,林地80万亩,水面面积85万亩,茶果面积15万亩;总人口近140万人。目前,全省垦区拥有省级以上各类现代农业示范区24个,作物良种普及率98%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十二五”期间,全省垦区整治土地180多万亩,其中建设高标准农田160多万亩,总投资逾27亿元,实现项目规模、投资额度、新增耕地、高标准农田面积“四个翻番”,耕地有效灌溉率达到83.3%,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0%。2015年,全省农垦系统实现生产总值985亿元,是2010年361.6亿元的2.72倍,年均增长22.1%;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881亿元,比2010年增长277%;完成进出口商品总额46.2亿元,比2010年增长150%;实现利税150亿元,比2010年增长130%,综合经济实力连续三年在全国农垦排名第三,一直是我国内陆省(区)中整体实力最强的农垦。

  近几年,省农垦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服务国家整体外交,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已布局非洲、欧洲、澳洲的10个国家,承建和实施了5个国家援外项目、9个对外合作开发项目和2个科技交流实验项目,总投资超8亿元,涉及产业最重要的包含农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建筑建材等,其中以水稻、棉花、玉米、大麦、烟叶为主的农作物种植培养面积达40万亩,120余项国内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在海外基地顺利嫁接,开花结果。

  中央33号文件吹响了农垦改革发展号角。省农垦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汉桥心中有个“湖北农垦梦”:湖北农垦要结合垦区实际,积极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精心谋划和扎实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突破性地提出“三抓三突破两率先”的发展思路和“四化两转变”的改革路径,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为主线,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产业、大企业,充分的发挥了农垦在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走出去”中的骨干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

  湖北农垦正努力向“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挺进,努力打赢垦区脱贫攻坚战,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工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工收入持续增加。

  全省垦区积极探索与高产农田整理、土地规模经营、生态园区建设、城乡一体发展相适应的新村镇建设途径,形成了农户自建、集中统建、联户共建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模式,农工群众居住条件和场容场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摘果、挑果为一班,装箱上车为一班,我主要是挑果,两个桶六七十斤也不算重,报酬是按斤算一毛钱一斤,人均每天一百三四十块。”家住五三农场、打工回乡的刘志怀介绍。据他介绍,如今月收入2600多元。

  进入5月之后,优质桃进入销售旺期,来自广东、广西、福建等地的10多个销售客户,每天坐地收购优质桃果,销售情势十分看好。“我这进入三年盛期的有几十亩,两年稳产期晚熟品种的有30亩。每天用工需求较大,主要是摘桃、挑运、装箱、上车四个环节,装一车需要一整天,最少得请一二十人。”

  为改变岗地缺水、农业经济受阻的瓶颈,从2012年起,五三农场全力发展耐旱的优质桃农业产业。“林果要想丰,管理不可松:剪枝、松土、滴管浇水、除草、施肥、打药、疏果、摘果销售等多个环节,平均每亩要请近10个工,每亩请工各项费用近千元。”汪兴明掰着指头一口气道出他的感受。

  2012年,省委、省政府将五三农场确定为中国农谷核心区,湖北农谷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农谷公司)因中国农谷战略孕育而生,成立于2012年4月,注册资本7亿元。近年来,农谷公司创造性运用市场化机制,积极拓展资本营运筹资融资,初步构建了生态农业、农业科学技术、农谷旅游、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农谷品牌等产业板块,形成了“产业+资本+品牌”的发展格局,成效初显,在中国农谷战略实施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记者了解到,农谷公司在政银合作、银企合作的渠道外,开展了金融租赁项目、PPP项目、债券、基金等融资模式。引进联想佳沃公司合作,成立农谷佳沃合资公司,投资发展猕猴桃产业,力争建设国家级猕猴桃示范加工基地。重组控股成立农谷巨海薯业公司,打造国家甘薯产业技术研发中心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延伸甘薯全产业链。重组控股百谷丰公司,拟打造马铃薯种业中心和深加工产业园。与高等院校合作,组建农谷园林公司,培育稀缺花卉苗木品种,进行示范推广,同时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全面深化与中国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所合作,实现科技成果、专利技术就地转化。依托院士村,拟引进多名农业院士入驻,建立院士工作站,支撑华中地区现代种业中心和长江流域农业科学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团队合作,成立农谷土壤科技公司,投资建设全国第一家土壤修复园,用生物菌剂技术和重金属阻隔技术来保障食品安全,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依托农谷网络科技公司和高等院所合作,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物联网络平台,坚持“互联网+”助推,打通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

  充分挖掘现代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坚持走产业互动融合发展之路,实现现代农业的社会经济效应。组建农谷旅游发展公司,以屈家岭深厚的农耕文化渊源为抓手,打造长江中游农耕文化旅游目的地。以33公里九五线为载体,着力打造集观光、体验、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盘活现有资产,开发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打造地方休闲度假示范工程,发挥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

  围绕产业之谷建设做文章,为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基础设施,为产业园区提供配套基础服务建设。依托农谷建设研发企业,已筹措近10亿资金,完成汉江引水、园区道路管网等30个建设项目。打造农谷小镇、季河小镇等4个特色小镇。农谷公司投资建立区域公共检验检验测试平台,初步建设农业大数据平台、农谷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配套建设农产品物流中心,满足农谷建设部分功能性需求。

  品牌保护、营运与业务发展“共命运”。申请注册农谷(中国)有限公司,在国家层面对“农谷”字号进行保护;申请注册了农谷、屈家岭等系列商标214件;申报“中国农谷”标识国家版权保护;申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3项;抢注“中国农谷”系列中、英文域名,受让取得“国际域名。如今,中国农谷已成为荆门专属的一张名片,并越来越成为荆门对外交流中的形象大使和代言人。据专家保守估算,目前中国农谷品牌非货币性资产估值已达到300亿元。

  以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强化现代物质装备、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为切入口,充分的发挥资源、体制和组织管理等优势,稳定粮食增产,发展特色农业,创建示范基地,狠抓标准化生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跃上新台阶。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肉类、水产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慢点,再往上面抬一点,注意间距……”记者在龙感湖农场塞湖分场承成香菇种植基地看到,工人们正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忙着搭建大棚,有的在放置香菇菌袋,有的在加宽整修基地产业通道。旁边一排排新建好的香菇大棚如同一个个挺立的钢铁大棚,静静伫立,整齐划一。

  塞湖分场启动龙感湖农场承成合作社香菇基地开工建设,利用“企业+基地+经营户”的模式,让本地农工参与模式互动,推动农业增值增效。该基地由龙感湖农场承成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已建成全省建设标准最高、连片面积最大的香菇生产示范基地258亩,标准化菌棒生产线万支。

  大棚基地每亩可放置菌棒25000个,单棒产量1.2-1.8斤,亩产值15-25万元,亩利润预测5-10万元。基地采用“统一培菌、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管理办法,建设标准化、工厂化香菇生产与优质培养料配送基地,做到全年生产,四季有菇,均衡上市,可使基地实现年产值3000-5000万元。同时,香菇种植原料为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秸秆,实现无公害生产,每户菇农的年效益将达到5至10万元,可促进农工增收,实现环境保护、废弃资源再利用和绿色食用菌的发展。

  龙感湖农场已建成万亩有机稻种植基地、万亩天然黄籽油菜种植基地、万亩大棚瓜果蔬种植基地、万亩优质稻制种基地、万亩虾稻连作生产基地、28个标准化生猪健康养殖小区,黄颡鱼套养、网箱养鳝、鱼鳖混养、鱼鸭共养、虾稻共生等高效种养模式遍地开花。

  “今年我包了100亩虾稻共作,单就一季小龙虾收入达16万余元,是往年麦稻轮作的两倍。”虾稻共作大户王红军满是喜悦地说。

  近年来,龙感湖农场通过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培育农业专业合作组织55个、农业种养大户2000个,其中,全国行业百强合作组织2家、省级示范合作组织2家;建立了生猪、肉鸭、水产品、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7个农(畜)产品专业化服务组织,建设了一个个农业转型升级的样板。

  一条具有龙感湖农场特点的农业现代化之路越走越宽。龙感湖农场农业局负责的人介绍,沙湖万亩有机蔬菜产业园利用华电集团龙感湖沼气发电项目产生的固态沼渣肥、液态沼液肥,发展猪-沼-菜生态循环农业,每年生产有机蔬菜200吨,产值4亿元,利润1000万元,农民户均增收2000多元,实行沼气与农户厨房对接、沼渣和沼液与有机种植基地对接,实现了粪—气—电—肥—基地的循环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带动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三品一标”农产品已成为鼓起农民“钱袋子”的推动器。一年多来,全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已引进培育新品种3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30个,“三品一标”农产品10个,带动农场及周边地区8000农户从事10万亩优质稻种植、12万农户从事60万亩双低油菜(含黄籽油菜)种植、1万农户从事生猪养殖、1000农户从事肉鸭养殖、3000农户从事10万亩水产养殖。

  龙感湖农场着力推进产业集群,已形成纺织、农副产品加工、新能源、医药和先进制造等5大支柱产业。引进吴江龙感湖纺织园、佛山龙感湖纺织园,全场纺织服装企业已达32家,初步形成了纺纱、织布、印染、成衣、贸易全产业链。目前纺纱已有40万锭,织布近千台套,印染年产2亿米,成衣100万件,鄂东纺织集群中心呼之欲出。

  坚持把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作为强垦富农、“四化同步”的根本要求,快速推进垦区经济转型升级。省农垦初步形成了棉纺、饲料、果蔬、肉类和粮油加工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已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园区36个,引进培育出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较强的有名的公司与品牌。

  小港农场位于美丽的洪湖西岸,全场国土总面积25平方公里,养殖面积2.3万亩,水产经济特色鲜明。小港农场充分的发挥水产资源优势,定规划、抓开发、扩规模、重科技、保质量、兴加工、活流通、树品牌,2010年被国家农业部评定为健康养殖示范场,并获得小龙虾、河蟹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和产地认证。2015年,农场水产品年生产总量 9100 多吨,水产品年加工能力 8500多吨,年出口创汇300多万美元,水产品年生产总值 2.3亿元以上。水产业占农业产值、水产业收入占农工收入均达到80%以上。

  作为省农业产业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宏业水产品有限公司连续4年成为国内最大淡水鱼糜生产厂商。淡水鱼糜、淡水小龙虾、藕带等,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远销欧盟、美国、日本、台湾、韩国等国家和地区。2016年,该公司赴美国参加了波士顿国际水产展,与客户签订出口小龙虾2亿元的协议合同。预计今年总产值达到4亿元以上,其中,淡水鱼糜产值超过2亿元,小龙虾及别的产品产值超过2亿元,企业综合利税将达到4800万元以上。公司在洪湖各个农场和乡镇设点收购,共带动水面养殖5-8万亩,年带动5000户渔民,每户渔民增收1万元,形成了农业加工增值的典范。

  湖北鱼米乡食品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在小港农场建有3000亩农副产品及水产品养(种)殖基地。基本的产品有“鱼米乡”“洪湖岸边”牌莲藕、禽蛋、鱼、鸭及素身荷叶茶等五大系列共100多个品种,产品拥有“绿色食品”标志。“鱼米乡”“洪湖岸边”商标被评为“湖北省著名商标”,“鱼米乡”莲子、咸蛋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及“全国莲子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产品销售全国各地,年出售的收益2.8亿元,出口创汇340万美元。

  小港农场通过建强养殖协会、完善营销网络、打造河蟹品牌三大抓手,充分的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提高河蟹养殖效益。推进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养殖大户、经纪人等人员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组织,发挥行业协会或合作组织13家,完善自律、管理、协调等职能,保护广大农工的切身利益,建立和维护虾蟹养殖高效健康有序发展多赢格局。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小港农场鱼米乡公司生产的“鱼米乡”藕粉被中国品牌网评为“中国十大藕粉品牌”。为打造中国第一品牌、满足那群消费的人的不断需求,切实铆紧“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直接带动小港及周边乡镇14个专业合作社、2700户农民增收致富。积极发展“合作社+基地+农户”“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基地+农户”“经纪人+基地+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运作模式,扩大水产品牌生产规模,全方面提高农工的组织化程度。

  加快绿色、有机和无公害产品的认证工作。充分的利用洪湖推出的“德炎”小龙虾、“洪湖清水”大闸蟹和“洪湖渔家”生态鱼三大品牌资源。小港农场党委书记王洛星表示,农场坚定实施“工业兴场”战略不动摇,带领企业精准把握市场走势,对接市场需求,拓展新的市场,赢得发展机遇,加快转型升级。

  推进农垦供给侧改革发展,根本上要靠农垦自身努力,鼓励大胆探索、试点先行,从各地实际出发平稳有序推进农垦供给侧改革。近年来,湖北农垦依据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及市场需求状况,根据各垦区地方特点设计出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农品加工等脱贫致富好出路,提高发展生产能力和解决农工就近就业问题,实现“把山水变资源,把农产品变商品,把农民变工人,把服务变财富”,让垦区百姓在家门口实现增收,依靠垦区做幸福农工!

  白鹭湖农场田阳分场黄鳝仿生态繁殖基地位于田阳分场四队,由分场农工徐合书投资建设,现有面积15亩,鳝苗亲本及成鳝养殖网箱共2600口。

  退伍回乡的徐合书,在分场的支持下,参加长江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的学习。毕业后回到农场,为改变经济条件,学有所用,就萌生了发展黄鳝网箱养殖的想法。分场领导了解到他的想法后,通过相关渠道对全国的黄鳝网箱养殖形势来了解,支持其参加养殖技术培养和训练,并常与他做沟通。在网箱养鳝的探索实践中,他遇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瓶颈——鳝苗关。当时,黄鳝养殖户因鳝苗质量不高,成活率低,网箱养鳝产量难以提高,而黄鳝的市场需求不减,发展黄鳝网箱养殖空间很大。他调整思路,把养殖的重点放在攻克鳝苗关上,边摸索边学习,扎实做好黄鳝仿生态繁殖。

  通过几年的“摸爬滚打”,他逐渐对繁苗、抚苗、养苗以及成鳝的养殖技术有了清晰的认识与理解。2014年,他开始大面积试验,投资20万元,开挖孵苗池,插放鳝苗亲本养箱1500口,当年产苗3400多斤,总收入40余万元,纯利润30万元左右。通过摸单了解,一个“亲本箱”的投入在100元左右,一个箱的毛收入为280元,一亩田可以铺300口网箱。分场时刻关注其繁殖基地的发展状况,支持其继续参加技术培养和训练,鼓励他扩大养殖规模。今年,他又新增加亲本网箱至2200口,上半年已产销鳝苗3500斤,单价在110元-130元之间,收益42万余元,已与去年全年的收成持平。

  在黄鳝仿生态繁殖的道路上,他不停探索,不断努力,对黄鳝生态养殖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技术方面也慢慢变得成熟,预计年底的效益定能再上一个台阶。对于今后的发展,他计划,在农场、分场的领导下,逐步扩大养殖规模,将亲本网箱增加至8000至10000口,力争产量和产值逐步提升,并牵头组建黄鳝养殖专业合作社,无偿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农工发展黄鳝仿生态繁殖,带领农工共同致富,合力抱团将黄鳝仿生态繁殖做大、做强,促进一方经济发展。

  凭着一股闯劲,万普查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最终让不动的食物变成可以动的。他指着蛙池里排列着的一张张“弹簧床”道出了摸索多年而得出的诀窍:“青蛙不是喜欢蹦跳么,我们便把购买的配方饲料投放在用纱网做成的弹簧床上,青蛙一蹦上床,饵料就会弹起来,青蛙就能进食了,而且青蛙喂养的密度越大越好,蛙蹦得多、饲料动得多、蛙吃得也就多,黑斑蛙生长发育更快。”

  在谈到未来的发展时,万普查充满信心,他说,现在养殖场已获得黑斑蛙驯养及销售证,养殖基地也扩大到了400亩,建立了生态养蛙、种蛙基地,成立了奔虎青蛙养殖合作社,将带动本地及周边10余家青蛙养殖户共同发展。

  湖北农垦认真履行省委、省政府赋予的援外和农业“走出去”工作职责职能,大力发挥农业“国家队”的作用,充分的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开辟海外新天地,为再造一个海外新农垦打下坚实基础。由农垦主导的海外合作开发已延伸至亚、欧、非、澳四大洲10个国家,涉及16个开发项目、12个产业门类,经营面积近40万亩,投资规模超过8亿元。

  非洲国家莫桑比克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种植条件,却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为帮助当地人民解决吃饭问题,2011年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在当地建成,这是中国在非洲援建的第一个农业示范中心。

  2015年5月,省农垦局发英雄帖,招募专家前往莫桑比克工作,田泽勤被选中并签下一年合同。他也是我省大沙湖农场的农业局局长,1983年从华中农业大学毕业,专业是作物栽培。

  作为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主任的田泽勤每天很忙,从早上7点就开始工作。南回归线从莫桑比克穿过,位于南部的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属于副热带,气候炎热日照充足,早上5点天就亮了。上班期间经常忙得脚不沾地,中午有3个小时休息时间,晚上5点半下班后他还要去抽水。

  示范中心占地52公顷,农业用地就有49公顷,担负着为莫桑比克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种植技术,培养农业技术人才,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重任。

  每天一大早,田泽勤就安排人播种蔬菜、到菜地锄草、为水稻施肥并赶鸟,以及摘辣椒……同当地雇佣的30余名工人一起忙碌着。湖北农垦专家在田间指导,当地官方语言是葡萄牙语,尽管语言不通,工人们还是有模有样地学着,靠简单的手势和单词沟通。

  把国内的粮食、蔬菜种子带到莫桑比克试种并推广,是湖北农垦专家们一直在做的事。莫桑比克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玉米,过去基本是挖个洞,撒上种,然后就靠天收。湖北专家让当地水稻等种植改变了传统模式。“当地老百姓不会种水稻,每亩产量只有四五百斤。”中-莫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实际运营者是湖北省联丰海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省农垦局的下属单位,总经理余国文表示,湖北专家们来到这片杂草丛生的盐碱地,开荒挖渠,改良酸碱度,几年来改造出300亩良田。附近农民经常取经,还有从各地赶来参观的政府组织。莫桑比克两任总统,均造访过这个离首都马普托仅28公里的“都市田园”。

  原本在江汉平原大面积种植的玉米品种“荆花糯6号”,在莫每亩能产800多公斤玉米棒子,是当地产量的几倍,且味道更好。

  每晚6点吃过晚饭后,田泽勤会和同事到3公里外的河边去抽水。莫桑比克风大气温高,稻田渗水性强,抽一次水只能管一天。示范中心的稻田与水源之间隔着其他农户的田,共有7个口子。要想把水顺利灌溉过来,得和沿途的农户们说好,先把他们的口子堵上,否则肥水就要流了外人田。按照之前的中莫协议,从2015年5月开始,示范中心3年技术合作期满后,转入7年商业运营期。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示范中心将从国家全额拨款向自主经营转型,这也是中国在非洲农业示范中心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另一次重要尝试。

  在莫桑比克加扎省的湖北-加扎友谊农场,生产一款由该国总统命名为“好味道”的大米,这是湖北农垦联丰海外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合作伙伴用当地种植的稻谷加工而成的商品,又一代湖北农垦拓荒者们怀着祖国的重托,正在异国他乡默默地挥洒汗水。

  省政协主席张昌尔率湖北省经济代表团于4月18日—20日对肯尼亚、津巴布韦、赞比亚进行了友好访问。省农垦局局长朱汉桥随团陪同张昌尔主席视察了湖北农垦联丰海外集团公司津巴布韦基地。考察团鼓励湖北农垦发挥中国特色的制度优势和湖北农业优势,构建“走出去”的环境优势,进一步把“走出去”工作做实、做稳、做好。

为中国水产养殖业提供优质 · 绿色 · 健康的动物饲料

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不断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能力,打造企业形象,树立强势品牌,为里下河地区健康养殖和开发渔业资源发挥更大的模范带头作用

立即咨询

©2021 小九直播nba免费观看全集高清,完整版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1016216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