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湛江芯”如何迸发更强生命力
发布时间: 2024-06-10 05:30:58 作者: 养殖问题

  “我们研发的南美白对虾抗弧菌新品系,使用更先进的分子设计育种技术,虾苗抗病能力更强,抗弧菌能力比之前品种提高20%以上,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在位于湛江东海岛的国家863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下称“863基地”),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所长陈奕彬和科研人员正在细心观察虾苗生长情况,虾苗抗病力的提升给了团队很大鼓舞。

  南美白对虾是目前国内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新品种的研发,不仅有效提升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效益,也将带动养殖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

  广袤的海洋是践行大食物观的“蓝色粮仓”。湛江海岸线(含岛岸线)总长超两千公里,已连续40多年渔业产值居全省第一,该市陆续攻克了60多种常见水产种苗人工繁育技术并投入养殖应用,不少种苗具备抗逆、抗病、生长快等特性。每年这里有超1600多亿尾(粒、株)水产种苗“游”向全国海洋牧场,水产种苗产量占全省1/5。

  选一尾良种,获一年丰收。“作为现代渔业的‘芯片’,海水种苗决定着养殖效益,是养殖业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海洋大学二级教授叶富良表示,湛江要加大水产种业核心技术攻关,选育出更多高品质水产品种,为全省种业振兴、保障国家“蓝色粮仓”提供种业支撑。

  在863基地,陈奕彬和科研人员每天穿梭在保种、配种、养殖车间以及实验室、外塘之间,记录着虾苗成长的各项数据。养殖池内一天天长大的对虾,寄托了科研人员对培育拥有更强抗病能力种苗的希望。

  南美白对虾上世纪8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相比当时的国内对虾,南美白对虾生长速度快,养殖产量高,慢慢的变成为国内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

  当时,对虾养殖业遭受疾病的困扰,产量受一定的影响。“对虾养殖的最大威胁是病原,病毒和弧菌病的传播会造成虾塘大面积死虾。南美白对虾具备抗病能力,这在当时的育种界引起了不小的关注。”陈奕彬说。

  国外引进的品种虽好,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国内没有种虾,国内种苗企业只能从国外高价购买南美白对虾种虾来育苗,这不仅导致白对虾种苗受制于人,也让对虾种苗的成本居高不下。”陈奕彬回忆说。

  2011年,经863基地联合中山大学等机构的攻关,成功选育出国内首个获得认定的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中兴1号”,具备对病毒、弧菌等疾病的抵抗力和对恶劣环境胁迫的适应力,实现南美白对虾自主新品种及“高抗”品种零的突破。

  为进一步提高虾苗品质,2015年起,863基地与中山大学再度联手培育南美白对虾抗弧菌新品系,并运用了更先进的分子设计育种技术。

  传统的杂交育种等方法需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起,再经选择和培育,以获得新品种。但这种方法需大量实验,亲虾的优良性状遗传也不稳定,而分子设计育种技术则在基因层面上进行选育。

  据863基地育种高级研发工程师胡一丞介绍,当时由中山大学研究之后发现一个抗病基因,该基因的多态性和抗病性状高度相关,将其用于对虾育种,可大幅度提高对虾对弧菌等疾病的抵抗力和对恶劣环境胁迫的适应力。“经多代选育,团队培育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系抗弧菌能力比‘中兴1号’提高20%以上。”胡一丞说。

  运用更先进的技术、培育具备更强抗病力的种苗,湛江以高质量的种苗推动对虾养殖业生产力的跃升。

  截至目前,湛江科研机构、种苗企业联合高校,已培育出经农业农村部审定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6个,占全国审定数量的一半。去年,湛江共培育出虾类种苗1600多亿尾,为省内乃至全国对虾养殖提供优质虾苗供给。湛江对虾全产业链也崛起壮大,对虾种苗产量、对虾养殖面积和产量、加工规模、出口量和交易额等居全国地级以上市第一,湛江因此被誉为“中国对虾之都”。

  “一条虾一条鱼一只蚝”(对虾、金鲳鱼、生蚝)是湛江代表性养殖水产。除南美白对虾外,“以种兴业”的故事也在生蚝、金鲳鱼上上演。

  湛江是传统生蚝养殖区,本地多养白蚝,学名近江牡蛎。长期以来,白蚝养殖依赖采捕野生种苗以及从外地购买种苗,数量和质量难以保证。

  为改变本地天然蚝苗供应不足的问题,湛江积极引进“广福1号”、三倍体葡萄牙牡蛎“前沿2号”等新品种。“‘葡萄牙三倍体’可适应深海养殖,在南方特别是在湛江区域生长速度快、品质好,在合理规划和科学养殖下,一年四季能上市,经济价值高。”湛江生蚝协会副会长许海飞说。

  湛江计划在坡头区建立蚝种质资源保护区、天然采苗区、人工育苗基地及现代化良种场,规划建设三倍体葡萄牙牡蛎繁育区,加大优质蚝种苗繁育。

  湛江还是中国金鲳鱼之都,年总产量10万吨,居全国第一。全国每3条金鲳鱼,就有1条来自湛江。目前,该市发布7个金鲳鱼区域标准,年产金鲳鱼种苗1.5亿尾。

  “渔以种为先,渔业要强,种业必须强。抗病、抗逆、生长快的种苗,能让养殖业效益成倍地增长。实现种业的自立自强,对水产养殖业高水平发展至关重要。”广东海洋大学系主任王忠良表示。

  体长50—80厘米、重近10斤、鱼身比成人手臂还长……在位于湛江南三岛的养殖基地,一条条大鱼在池内游弋。

  “这就是著名的章红鱼,学名高体鰤。它是一种深海名贵鱼种,肉质干净,可对标三文鱼做高品质刺身,堪称‘刺身中的王者’。”在养殖基地开展育种工作的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湛江湾实验室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研究中心副主任朱春华说。

  朱春华团队正在开展一项极具意义的育苗工作——“深远海适养鱼类绿色养殖技术创新与示范”课题研究,对适合深远海养殖的章红鱼开展育苗攻关。

  深海鱼养殖前景好,但种苗培育是个难题。以章红鱼为例,虽然养殖价值高,但鱼苗高度依赖捕捞野生苗,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形成规模化养殖。

  蔚蓝的深远海蕴藏着巨大的养殖潜力,研发出好的“深蓝种苗”,就能打开深远海养殖这个宝藏,实现生产力质的提升。

  从2019年开始,朱春华带领团队着手开展章红鱼种苗全人工繁殖。所谓全人工繁殖,是指从亲鱼到鱼苗均实现人工繁育,完全不依赖野生鱼。“实现由人工繁育的亲鱼规模化孵苗,中间要走的路很多,难度不小。”朱春华带领团队稳扎稳打,陆续突破亲鱼繁殖、催产,鱼苗进食、标粗,以及亲鱼人工培育等技术难关。

  亲鱼稳定产卵,是种苗培育的头道难题。以往,人们对章红鱼性腺发育成熟时间点不明晰,2021年,团队通过对章红鱼的性腺周年发育规律的研究,开发了专用催产剂,实现亲鱼稳定产卵孵苗。

  在饲料研发上,此前章红鱼饲料来源为冰鲜小杂鱼,受季节影响大、质量不稳定。团队专门开发出人工颗粒饲料,针对稚鱼、幼鱼和亲鱼研发三款饲料配方,解决章红鱼养殖饲料供应难题。

  去年,团队根据章红鱼亲鱼在特定温度下产卵的特性,突破种苗人工早繁技术,在海南、广东、福建沿海设置种苗基地,催产时间从5月提早至2月,与野生苗同步。

  “目前,我们研发了章红鱼催产剂及催产方法、亲鱼强化培育饲料及工艺、章红鱼性别鉴定标记及试剂盒等,获授权专利8项。”朱春华介绍,明年团队将培育出首批由人工种苗养成的亲鱼,真正的完成章红鱼全人工繁殖和种苗培育。团队已培育出章红鱼苗51万尾,并在广东、福建等沿海多地开展养殖示范,收获商品鱼12万斤,经济效益可观。

  章红鱼种苗技术突破是湛江水产种业向深海拓展的一个缩影。据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目前湛江对虾育种能力较强,但海水鱼类育种相对薄弱。因此,湛江正在实施深海养殖鱼类种苗工程,整合科研机构、高校及相关企业力量,成立金鲳鱼研究院、硇洲族大黄鱼研究院和章红鱼(高体鰤)研究院等一批研究机构,加大金鲳鱼、章红鱼、军曹鱼、石斑鱼等深海养殖鱼苗研发培育,提高海水鱼育种创新能力。

  “深远海空间大,养殖的鱼品质好、经济效益高,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方向。作为水产种业大市,湛江应在深远海鱼种苗研发方面有更大作为。”叶富良建议道。

  “一粒种子能改变一个世界,一个品种可以造福一个民族。”这句育种界耳熟能详的话揭示了种苗在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上的基础性作用。

  渔业现代化,种业是源头。我省格外的重视水产种业发展,自2013年起,连续11年将加快现代种业发展列入重点工作,实施“粤强种芯”工程,推动种业振兴。

  作为全省种业发展高地,湛江水产种业加快发展壮大,并有力支撑该市水产养殖和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

  在广东海威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海威集团”)纪家基地,每天一袋袋虾苗从这里打包发出,销往各地。

  海威集团自上世纪90年代起从事水产种苗培育生产。从海边大棚到现代化实验室,30余年来,公司不断引进育种专家,加大研发力度,陆续成立南美白对虾育种工程中心、基因组分子对虾育种平台,构建超200个南美白对虾选育基础群体。

  从育苗做起,海威集团将业务扩展至饲料研发、近海养殖、食品加工、深远海养殖等领域。为了让深远海养殖不再“看天吃饭”,海威集团在湛江海域投资建设了“海威1号”“海威2号”系列智能养殖平台,并承接了“澎湖号”“恒燚一号”等养殖平台的养殖管理。深远海养殖平台搭载水质实时监测、饲料储存和自动投喂等智能设备,并可抗15级台风。

  目前,该市有涉渔水产国家级重点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6家、省级以上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数十家、国家级水产原良种场2家、省级水产原良种场17家。该市还拥有湛江湾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广东医科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湛江海洋经济动物实验站、恒兴研究院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等海水种苗科研单位。

  数据显示,湛江水产种苗产量从2013年1300多亿尾(粒、株)增加至2023年1679亿尾(粒、株),销售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目前,作为全省水产大市,湛江海水产品和水产种苗产量分别占全省23.4%、20.9%。

  种业是农业领域科技含量最高的环节之一。湛江水产行业从种业出发,上下游产业逐渐枝繁叶茂,最终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全国重要的水产养殖、加工、流通和出口基地。该市水产产业链年产值超800亿元,产业链从业人员100多万人。

  推动水产种业创新,湛江还在加快步伐。在今年1月湛江“百千万工程”暨现代化海洋牧场项目集中启动活动上,包括湛江市恒兴南美白对虾种质资源场、雷州市凡纳滨对虾良种繁育基地等一批种业项目签约、动工。

  据湛江市海洋与渔业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湛江正在打造“南方水产种业基地”,努力构建南美白对虾大量家系,逐步提升对虾育种遗传性能稳定性,逐步扩大育种优势,并同时在生蚝、海水鱼等领域加大优质品种培育,不断壮大繁育、养殖、推广一体化的海水种苗产业体系。

  湛江是水产种业大市,虽然在水产生物遗传育种基础研究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仍存在短板。如对多数养殖生物种群遗传结构与变异、特异性遗传标记等方面研究较为欠缺;一些主要养殖种类的遗传背景不清晰,缺乏核心养殖种类的原产地、原始种群、种群分化和现有基因库的统计数据等。

  培育水产种苗“湛江芯”,催生渔业新质生产力,必须靠科学技术创新。育种是一项长期、复杂且技术方面的要求高的工作,需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工作积累。湛江要充分的利用高校、科研机构力量,培养专业化和高素质水产育种人才。建议组织并且开展水产育种关键技术科研攻关,运用传统选择育种、杂交育种以及冷冻、性别控制、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全基因组选择、定点高效转基因、功能基因克隆与解析等现代生物技术,选育出品质好、生长快、抗逆性强的养殖新品种,以更有生命力的种苗,体现水产养殖业更高水平的生产力。

为中国水产养殖业提供优质 · 绿色 · 健康的动物饲料

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不断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能力,打造企业形象,树立强势品牌,为里下河地区健康养殖和开发渔业资源发挥更大的模范带头作用

立即咨询

©2021 小九直播nba免费观看全集高清,完整版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1016216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