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类饲料

产品中心

协作社重生记:安化县古楼乡“生态链+工业链”双轮驱动撑起农户增收梦

发布时间: 2025-11-05 21:57:51 作者: 蛙类饲料

  将餐厨废物“变身”高蛋白虫饲,精准投喂青蛙、鸡鸭、鱼虾,鸡鸭粪便经处理后当有机肥种水稻。2022年,安化县古楼乡仙龙村乡民陆涛响应号召返乡创业,牵头建立安化县涛哥种养专业协作社。他深耕绿色循环生态经济,带着乡亲们把本来的“废弃物”,串成了一条增收致富的“金链条”。

  “每天给青蛙和鸡鸭喂喂虫子、看看防护网避免老鼠侵入,一个月能挣3000元,比种田轻松还稳妥。”61岁的仙龙村乡民刘唐政作为协作社的固定饲养员,他见证了协作社怎么让搁置农户“家门口工作”。

  从前“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的山乡,现在经过“生态链+工业链”的双轮驱动,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开展的新途径,而安化县涛哥种养专业协作社的兴起与重生,正是这条道路上鲜活的华章。

  古楼乡仙龙村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为这条链条注入了中心竞争力。“这儿水源零污染,水质终年坚持一类规范,青蛙肉质紧实细嫩,连外地饲养户都仰慕这‘天然饲养场’。”陆涛说,正是看中了成片平坦的地步和洁净水源,协作社才将基地落子仙龙村。

  现在,青蛙基地、蚯蚓基地、有机水稻栽培基地联动工作,构成“种养循环、变废为宝”的闭环,不只降低了饲养本钱,更让产品打上了“生态有机”的金字招牌。

  协作社立异推出“农户+基地+协作社”形式:由青蛙饲养基地供给蛙苗、虫饵和技能指导,农户使用自家地步涣散饲养,老练后由协作社统一按市价收买。

  “农户自家哪怕只需一亩田,也能跟着养青蛙,咱们上门教技能,直到出栏。”陆涛介绍,现在长时间在基地务工的农人有二十多人,农忙时节每天用工达五六十人,上一年仅青蛙产值就达二十多万斤,出售途径经过活动仓收买,“只需养得出来,底子不愁卖”。

  这种“低危险、低门槛”的协作方法,让古楼乡的搁置劳动力找到了增收新途径。仙龙村乡民们算了一笔账:养二三百只鸡鸭加一亩田青蛙,一年能多挣两三万元,“既有土地流通租金,又有务工薪酬,还能分红,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上一年7月1日晚,暴雨连下不断,第二天早上6点多,村支书打电话说洪水漫过堤堰了。”陆涛经过监控看到,短短半小时,基地就被洪水吞噬,“最忧虑的不是五百多万丢失,而是还在基地抢救物资的饲养员刘唐政联络不上,十分危殆”。

  回忆起其时的情形,刘唐政仍有些后怕:“水二十分钟就到了胸部,想多抢点设备,陆涛在监控里喊‘甭管东西,赶忙往山上跑’。”

  信号中止的一天一夜里,陆涛心急如焚,直到援助救灾的武警用卫星电话传来刘唐政安全的音讯,才松了一口气。这场洪水,让行将出栏的十万多斤青蛙,基地设备毁于一旦,直接丢失近五百万元。

  “其时真的万念俱灰,感觉天都塌了。”陆涛说,但妻子一句“只需人在,就能重来”给了他力气,更让他感动的是村党支部和乡贤们的“爱心接力”。

  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化云连夜奔波,为他争夺救灾补助;邻近乡贤垫资建筑加固河堤、运送泥土复田,免费供给建材;供货商也赞同提早铺货供给饲料……

  现在,重建后的基地河堤能抵挡前史最高水位,被冲垮的沙洲经过外运泥土从头修正,光运土就花了十多万元。

  “没有咱们的支撑,单凭我自己,底子撑不起来。现在基地规划近百亩,工业链更完善了。”陆涛的眼中从头燃起光辉。

  “这样的工业链和运营形式,既贴合古楼乡的开展实践,更能实实在在帮乡民增收致富,咱们要要点关怀、全力搀扶。”古楼乡党委书记刘旭军的言语,道出了当地政府对特色工业的珍爱与用心看护。

  从改变开展思路、依托生态资源谋出路,到凝集乡贤力气、破解工业高质量开展难题,古楼乡的实践明晰证明:村庄复兴既要算准算好 “生态账”,看护绿色家底;也要打好打牢 “耐性牌”,稳住开展根基。

为中国水产养殖业提供优质 · 绿色 · 健康的动物饲料

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不断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能力,打造企业形象,树立强势品牌,为里下河地区健康养殖和开发渔业资源发挥更大的模范带头作用

立即咨询

©2021 小九直播nba免费观看全集高清,完整版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1016216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