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类饲料

产品中心

被误杀的蛙

发布时间: 2024-03-03 08:02:44 作者: 虾类饲料

  最近几天,福建漳平农户 93 万尾蛙苗疑似被错误消杀的新闻引发热议。根据中国三农发布的消息,在福建省漳平市芦芝镇的大深村,一家家庭农场打算进行稻蛙养殖,于今年的2月份购进了93万尾黑斑蛙和虎纹蛙的蛙苗。但是,当地镇政府却认为这是当地禁止养殖的牛蛙蛙苗,所以在6月份对蛙苗进行了消杀,家庭农场损失惨重。

  很多网友关注这则新闻,是因为当地政府部门错把黑斑蛙和虎纹蛙蛙苗鉴定成牛蛙,整个处理流程也很不规范,让农户平白受损。

  你仔细看看这新闻,有一个特别容易忽略的点:当地误认为黑斑蛙和虎纹蛙是牛蛙,而牛蛙是禁养的,所以全部消杀。

  大多数人关注的都是“为何会误认”,仿佛如果没误认,消杀就是合情合理的。

  咱们国内的养殖牛蛙是一条历经近百年坎坷、最近20年才刚刚成功的艰难道路。1935年,上海某沈姓商人从美国引进牛蛙开展养殖,失败;新中国之后上海水产学院(上海海洋大学)、宁波水产研究所、天津杨柳青农场又从日本引进牛蛙,又失败;1962年,老朋友卡斯特罗向中国赠送牛蛙种苗400只,水产部和外交部还专门组建了“牛蛙小组”去哈瓦那迎接牛蛙,专机运回后分到广州、南京和上海养殖,可惜才过3年,中苏交恶,中古关系也遇冷,这批牛蛙种苗被投放到野外,再次失败。

  直到八十年代,湖南汉寿县找到了这批牛蛙野化后的种群(咱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过去的……),从此开启了我国商业养殖牛蛙的新一轮尝试,92年之后,牛蛙养殖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发展,04年之后 ,才出现了成熟的牛蛙养殖上下游产业链。

  现在我国的牛蛙养殖已经是一个年产60万吨、全产业链近800亿元、带动上下游上百万人就业的大产业。也被认为是小龙虾之后,下一个有望冲击千亿元规模的明星水产养殖品种,远期规模甚至有可能达到3000亿,一些水产巨头比如国联和新希望也在布局牛蛙产业链。消费市场上,全国以牛蛙为主打菜系的餐饮店超过5万家,其中有一万多家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二线城市,下沉市场还有巨大的增长潜力。

  产业刚成熟,养殖在发展,消费在扩大,明明是“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就在眼前”,怎么短短二十年后,牛蛙竞至于一变,成了人人喊打,必须消杀了?

  其实牛蛙的禁养故事已发生过好几轮了,而最近的一轮是从去年开始,各大牛蛙的主要养殖省份里,福建省已经要求全省拆除禁养牛蛙,江西赣州禁养,广西玉林也开始拆除养殖场,湖南部分地区也开始禁养,广东清远阳江也开始部分拆除。

  从生态的角度来说,牛蛙逃逸后会形成生物入侵,对我国原生水生态带来重大威胁,这也是事实。你看上边的段落里,从南京、上海和广东被遗弃到自然环境里的古巴牛蛙种苗,最终出现在了湖南,这之间才不过十几二十年而已,足见牛蛙在我国扩散范围之广、速度之快,牛蛙作为大型掠食蛙类,不仅挤占其他水生生物生态位,也大量掠食水生动物,也有证据说明,我国云南一带的蛙壶菌(一种会导致两栖类尤其是蛙类的皮肤渗透压失调,最终大面积死亡的真菌病害)很可能就是随着这些牛蛙进入自然的。

  但是,这个方面放在这一个话题下就很不适合,因为你显而易见,最早进入自然的那批牛蛙,本身就是官方机构自己遗弃出去的,后来的农户养殖牛蛙,也是各地水产推广部门作为“优质水产良种”促成的。

  再换一个角度讲,我们国内现在养殖的大菱鲆,罗非鱼,虾夷扇贝,虹鳟鱼,皱纹鲍,在不少养殖区域都是入侵物种,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官方机构在引进、推介这些养殖物种的时候,就要同步的做好防范逃逸的监管和教育,不能说以官方身份引进来,又推下去,到最后造成生物入侵,就把锅全甩到养殖户头上去,以这个方面去论证“一刀切禁养牛蛙”的合理性,不合情,更不合理。

  而从养殖角度来说,牛蛙的养殖问题就更不能会比。比如早期养殖的高密度容易滋生病害,养殖户为了多活蛙就滥用药物和抗生素,养殖初期近亲繁殖严重,种苗退化也很明显,高密度的养殖还容易因为头尾的饲料分解腐败,产生高氮磷的废水,这种尾水污染也是从各地相继发布牛蛙禁养政策的主要原因。

  但牛蛙产业遇到的这样一些问题,在其他水产养殖品类里也全都出现过,05、06年我国的多宝鱼养殖也有过滥用药物问题,但后来不就规范化的解决了吗?牛蛙养殖不仅没有原地踏步,实际上恰恰是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不断走向规范化的,早期的土坑养殖现在已经很少使用了,到网箱养殖、温棚养殖甚至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都在出现,它们是能有效缓解尾水污染困境的,这样一些问题是可以针对性的解决,只要精细化要求,牛蛙养殖是能做到更合理绿色环保的。

  可现在这些已经养殖成熟、最有条件实现牛蛙养殖技术革新的区域里,直接就把牛蛙清退了,那它还怎么发展?这个产业会消失吗?当然不会,只要有市场存在,它只会再转移去一些以前没养过牛蛙、经济上也更落后的地区,然后再从头重复这样的一个过程。就在这几天,贵州日报下属的天眼新闻还发布了一条铜仁市万山区的消息,宣传《不起眼的小牛蛙带来致富好前景》,那如果再过几年,贵州也开始受到牛蛙养殖的污水困扰,再清退一轮,牛蛙再去哪里?整治一次换一个地方,就是不给它升级革新的机会,永远的低效重演下去?

  有的朋友会说,“没不让你养啊,禁止的都是‘非法养殖’,你合法养殖不就可以咯?”

  此前已经进行过牛蛙养殖清退的福建厦门市,到18年8月,就宣布牛蛙养殖地清退工作全部完成,清退完成率100%,难道厦门的养殖100%都是非法的?

  再来看我们上边提到的遂溪县,相关通知下发后,还又发布了一个《政策解读》 ,里边提到所谓的非法牛蛙养殖是“占用、破坏耕地和污染治理设施不全、养殖废水直接排放的等采取非法手段养殖牛蛙的行为”。

  那么如果它占用破坏耕地,当时为什么批准它上?如果它设施不全,为啥不允许它改建以达到一定的要求?再者,怎么叫全,怎么叫不全,具体的标准是什么?

  在遂溪日报的《遂溪北坡开展牛蛙养殖整改工作》报道里提到,“做深做细做实养殖户工作……鼓励养殖户转行转业发展其他产业”,都让你转行转业了,这是一个规范管理的态度,还是一个一刀切的态度?

  更让人不解的是,从去年开始清退牛蛙养殖的这些地区,有些甚至在一年前都还在宣传牛蛙养殖的好处,还在动员养殖户养牛蛙。

  我还是以遂溪县的新闻来举例,2022年3月,当地还在宣传“农业养殖多元化……打造支柱产业”,“牛蛙项目已完成选址”,到了23年5月,就要求牛蛙养殖户自行退养,自行拆除,你这……去年被动员参与养殖的养殖户,成本收回来了吗?他们去年满怀希望洒下的种苗,收获了吗?

  在福建的一些地方,今年还出现了南美白对虾(也就是我们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那种对虾)和日本鳗鲡的清退,老百姓吃虾、吃鱼的需求还在增长,可想而知这些养殖产业也一样不会消亡,它大概率会和牛蛙一样,转移去新的地方,然后等待下一个轮回。

  牛蛙的故事不是孤例,在有些地方是环保不准养猪,在有些地方是耕地不准种菜……这次的“误认冤情”故事里黑斑蛙、虎纹蛙(也就是市场上的田鸡)会不会是下一个牛蛙故事的主角?有很大的可能性。这两种蛙目前的养殖主要是依靠稻田混养,看来不会有牛蛙这样的高密度养殖污水问题,但它会不会也发展到需要高密度养殖的那一步?如果到了那一天,是不是又要这样一张A4纸文件下来就彻底清退?

  今天是一次误认,他还有地方能喊冤,可如果下次又是一张清退通知,他又能怎么办呢?

  中国的农民是最朴实可爱的人,你又要控制粮食蔬菜价格,他种地就赚不到几个钱。你又要让他的儿女进城出力,掏空六个钱包接下房价,也不给农村升级什么民生保障,他就又需要不少钱。人家说什么了?他就只是埋头苦干,看到一点点改变生活的机会,他鼓起勇气,东拼西凑拿出真金白银,潜下心去琢磨,摔倒又爬起来,他觉得再多流点汗,再多流点泪,再努力一把,日子总会好的。

为中国水产养殖业提供优质 · 绿色 · 健康的动物饲料

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不断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能力,打造企业形象,树立强势品牌,为里下河地区健康养殖和开发渔业资源发挥更大的模范带头作用

立即咨询

©2021 小九直播nba免费观看全集高清,完整版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1016216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