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2024开年巨献!叶元土教授感悟:水产业多线承压求生存,自我嬗变求发展
前期水产养殖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导致池塘租金成本居高不下。上游来自原料的压力在整个产业链传导,养殖终端压力更甚。经济大环境低迷,部分进口水产品价格甚至还低于国内水产品价格,导致养殖户亏本也卖不动。
多线年水产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觉得生存困难。但唯有适应这种变化,才能拥有生存的空间和发展的机会。
时序更替之际,农牧前沿采访了苏州大学叶元土教授,聆听他的观察和思考。下文以第一人称呈现。
叶元土,苏州大学教授,资深应用型水产技术专家,始终致力于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配方技术探讨研究。他经常深入水产养殖场和饲料公司进行技术交流,收集第一手材料,针对存在的问题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并丝毫没有保留地传授给生产第一线,受到行业人士的尊重和爱戴。
收到采访邀约后,我也在实验室里做了小范围调研,大家发表了不同的意见,整体很悲观。这段时间,我在各种场合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了不同的信息。结合产业现状和变化,经过再三考虑,我最终决定用“多线承压求生存 自我嬗变求发展”作为对2023年我国水产养殖和水产饲料行业的总结。
年初,大家充满希望,有人希望出现爆发性消费,也有人期待回归疫情之前的状态。可惜事实并非如此。可能有以下几点原因。
资本、消费和资源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三大动力。从2019年开始,美国从多个角度对中国发起脱钩运动。经过俄乌冲突、巴以冲突以及更多的潜在冲突后,中国慢慢的开始反向脱钩,最终世界格局可能演变成所谓的One World,Two System——一个世界,两个体系。
这种格局将会对我们产生比较大的影响。直观感受是,在与美元体系脱钩大势下,美元正在中国以外的长期资金市场游荡,但就是不进中国门。股市作为资金的蓄水池,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市场基本全靠国内资本支撑。
也有人说,新冠疫情以来,各个国家采取了不同的经济措施。美国增发了数万亿美元,我们也增发了不少人民币。可以说全世界都在增发、印钱,与疫情前比较,地球村应该是多了好多钱,但为什么还是喊缺钱?
有专家说,钱都沉淀下来了,流转范围小了、流转速度降低了,钱没有流动!钱不流动就不能产生效益,就不能助推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大问题!这个情况并非中国才有,整个地球村都这样。一个在国外的朋友问我:你们国内每个家庭的钱都没有显著减少,放哪里了?哈哈,想想,大多数是放在房子里了。房子也不流转了,房子的钱也就沉淀下来了。
以水产品为例,与疫情前相比较,供应总量并未增加多少。根据投苗量和饲料用量反推,2023年可能还有所下滑。一位体量比较大的流通商告诉我,以前江苏鮰鱼一天走50万斤很轻松,现在只能走20万-30万斤,湖北地区也一样。
为什么卖不动?肯定不是价格太高,毕竟从业者都在喊亏本。销售困难的可能原因是水产品消费量下降。哪一部分的消费量在减少?家庭场景下的消费应该没有太大变化。有人分析可能是各地搞基本的建设、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集体消费量明显降低,以及以前浪费现象非常严重的餐饮渠道现在的量在缩减,降低了对水产品的消费量。
简单针对对虾单品种来看,2022年我国进口白虾总计达81.8万吨,同比增长42.98%,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白虾进口国。2023年前11个月我国进口冻南美白虾总计89.2万吨,同比去年增幅22.92%。目前国内白虾年产量约200万吨,年消费量约300万吨。进口量的上升,毫无疑问会对国产虾市场形成挤压。进口鱼对国产鱼的影响,还需要做更深入讨论。
为什么水产养殖成本这么高,近年来一直被大家广泛讨论。我在这里也分析下原因:第一,饲料原料成本高。我上半年前往越南发现,当地的饲料原料价格平均比国内低1000元/吨。第二,人力成本高。当然养殖户的收入也高了。第三,塘租价格高。如东小棚这两年的租金一度达到近2万元/亩,江苏池塘的租金也要1500元/亩。相比之下,海外只要几百块钱,差距极大。
饲料涨价是因为原料涨价。如果养殖户养的鱼能卖出去、有效益,可能还能接受饲料涨价。现在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占据养殖成本约70%的饲料还在涨价,大家肯定会把情绪宣泄在饲料企业头上。这是残酷的现实,行业从业者需要理解。
对多数饲料企业而言,饲料价格的涨幅无法消化原料成本的涨幅。如果不亏本卖饲料,企业就必须对配方做出调整。但企业之间的原料成本有高低,配方技术有差距,调整的原料品种和添加量不一,最终效果也不同。
不同企业的市场策略也不同。最明显的例子,上半年在原料价格高涨的情况下,华南有饲料企业选择用不涨价,甚至逆势降价来抢市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企业要承担亏损,但具体到亏多少、哪些品种亏,是有选择性的。
所以我很同情养殖户,因为他们和企业之间有信息不对称。我也最怕被问到“哪家的饲料质量好”,这很难回答。
养殖户该怎么样选择饲料?我的建议是靠“朋友圈”,而不是靠宣传。相信经过几年的洗礼,养殖户也看清了一些手段。这很可悲。养殖户自身也需要思考,判断饲料质量优劣的标准是什么?是饲料系数,还是综合养殖成本?两种选择的差距很大。
如果仅看饲料系数,那么饲料企业使用全植物蛋白,也能把生长速度拉起来,并且大幅度降低饲料成本。代价是鱼体发病率高、死亡率高;鱼体品质变差,变色概率高;要增加投入品,以提高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这样算下来,塘口的综合效益可能是下降的。如果用质量比较好、价格高的饲料,鱼体的发病率、死亡率可能都会低,投入品用量少,综合效益反而可能更高。
为什么饲料企业现在大多引导养殖户算饲料成本、算长速,而非算塘口综合效益?
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综合效益涵盖了投入品、管理等另外的成本,不利于饲料质量的直接体现;另一方面,养殖户也会有“养得好是因为我技术好”的思维,没有把成功原因和饲料质量好联系起来。
2023年,不同群体的话题不一样,原料供应商聊赚了多少,饲料企业问是赚还是亏,养殖户吐槽亏了多少,还养不养得下去。但毫无疑问,大家都已经使出洪荒之力求生存。可更重要的是,2024年会好吗?
很多人说长期看好,短期难受。但当具体到每个人、每个企业,短期能活着吗?还能活得下去吗?
对养殖户来说,养出来的水产品能不能卖出去,价格起不起得来,是最重要的,但也是不能预测的。养殖户唯一能变的,就是养什么品种,还养不养。
很多人问2024年行情会不会好,好我就继续养。根据目前形势看,这很难说,可能不是一年两年的问题。如果全球经济大环境不发生明显的变化,养殖产品的行情和消费量回暖的难度很大。其他的数据离我们普通人太远,我建议我们大家看国家公布的CPI指标。如果CPI涨幅达到2%以上,说明整体物价水平在上涨,水产养殖的行情也可能会陆续恢复。
我曾多次提示警醒我们关注2023年行业的重要变化:以往强力扩张的上市公司基本全部熄火或者开始收缩,而地方性中小企业却在建新厂、扩产能,并且很多企业销量也在增长。这和前些年集团企业高举高打,地方性企业未来的发展承压的态势有着大不同。举个典型例子,江苏某地方性企业2023年新厂投产,但销量增长超过30%。
观察这一些企业的案例发现:建新厂是企业前几年就决定的,2023年能够投产,证明有资金实力;建成后有市场、销量增长,证明养殖户对企业认可,企业能盈利。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一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是靠饲料质量:政策独立自主,不跟着集团企业走,产品价格甚至更高;坚持对油脂、动物蛋白等原料的投入,守住质量底线,不比集团企业差;能够充分的利用地方性原料,在配方成本控制和原料技术上有优势。
因此追求规模稳定、经营稳定,不盲目追求大发展,保证现金流、产品质量和客户效益稳定,增加客户黏性,才是中小企业接下来的底层发展逻辑。
资本市场活跃度的降低,让企业融资动作受限,现金流和资产负债率成为2023年业界高度关注的两个指标。我从原料供应商那里了解到,以往大企业大多以现金支付原料,且贷款周期很短,但现在他们也会使用银行承兑汇票,回款周期也有所延长。另一方面,大企业由于前些年高速扩张,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稳定性应该不如以前。多线压力之下如何求生存、谋发展,这是集团企业反过来要向中小企业学习的内容。
第一,正视粗蛋白含量问题。水产饲料粗蛋白质高,尤其是在市场依据饲料蛋白质含量定价的方式下,又采用饲料价格以低价竞争获胜的情景之下,大量的低消化率的饲料原料、低价格原料被大量使用,包括一些植物蛋白质原料大量使用,甚至一些非蛋白氮含量高的原料被使用。其结果是,饲料粗蛋白质含量高,而实际消化利用率低,养殖动物的健康受到显著负面影响,对养殖业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变相推高了植物蛋白质原料的市场行情报价、造成资源浪费。
第二,改变市场之间的竞争方式。简单的丛林法则杀伤力巨大,对自己的反噬杀伤力也巨大。要改变简单地依赖市场行情报价竞争的生存方式!要改变市场之间的竞争的方式,企业一定做大量的、痛苦的、自我嬗变的巨变!
第三,做好现金管理,尤其是有养殖业务的企业。依靠某一业务盈利补贴别的业务亏损的方式不再可取。
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体系的格局之下,大企业未来可以沿着国家的轨迹求发展。
目前,我国人口增长面临压力,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学生调研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我国水产养殖户群体中,年龄在30-40岁的人占比小于10%,超七成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未来我国水产养殖业会面临人力资源严重不足的局面。
国策决定了我们的土地资源、池塘资源在一家一户手里,难以集中、难以实施机械化生产。很多时候还是得靠人力。结果就是缺乏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成本明显地增加。而养殖业拿着高价进口粮,综合成本自然而然上涨,甚至比进口产品价格还高。这是我们与其他养殖业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而农产品贸易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主要合作内容,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领域。我们的轨迹在“一带一路”,在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促进和沿线国家粮食及其他农产品的产能合作,将是未来发展的大方向。
敞开国门,第一产业的产品如国外水产品、动物产品能大量进入我们的市场。依据市场之手强势推动养殖业—第一产业转向、转型。
两个体系之一是中国为主的体系。我们去别的国家搞建设,搞投资,人民币也实现了走出去,那么,外国人拿人民币来中国买东西,他们要买什么?肯定不是动物产品、不是水产品,而是高技术上的含金量的产品。
因此,我们发展高端产业,就是要让这一些产品实现走出去,相应地,第一产业的产品就得让路,也卖不出去。
别人大量购买我们的高端产品,我们也得买别人的东西。他们家里有什么值得买?各类资源、各类第一产业的产品。并且很现实的问题是,他们也只有这些能够卖给我们。咱们不可以对这些朋友进行反倾销调查!不能增加关税!
经过几十年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我国在水产饲料、水产养殖领域已形成了产能、技术和人才优势,有条件的公司能够走出去求发展,去别人家搞饲料、搞养殖,养殖产品再回到中国!这不是简单的产能输出,而是技术输出、装备输出,人才输出。
水产饲料企业出海较早,在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等沿线国家,也是全球主要的水产养殖国家已经扎根。因此,饲料企业和产业链企业继续向沿线国家发展可能是未来的大方向。
养殖的动物食品在数量上基本满足社会需求,而安全质量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是“全产业链”的最大“痛点”。水产饲料从以前的以生长速度快、养殖产量高为目标,饲料营养素浓度高、饲料系数低,发展到现在的以养殖鱼体生理健康为目标,饲料功能作用得到重视,接下来将朝着以养殖渔产品(活体)和肉品消费质量、加工质量为目标的方向前进,最终实现“为了一片肉的安全”。
从1987年毕业参加工作到现在,我一直从事于水产饲料行业,关注了不少问题。刚到苏州大学时,我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聚焦在饲料和鱼体健康的关系,在建立肝细胞模型、鱼体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三四年前,我们转为研究饲料和水产品风味的关系,发现通过饲料途径,改善鱼体的表观性状及肌肉质量,进而改善食用口感是值得尝试的。我们还发现,中国特色的脆肉皖养殖通过依靠蚕豆改变草鱼肌肉蛋白质组成和肌肉结构,让鱼体显得僵直、僵硬,进而改善口感。这种肌肉脆化技术在斑点叉尾鮰、罗非鱼等品种上也适用。并且,使用蚕豆壳的效果比使用蚕豆更好,能够大幅度降低配方成本,提取有效成分后能够将添加量控制在2%,脆化时间从120天减少到60—80天。
最近,我们计划通过建立溯源系统,以弥补国内水产品高端化之路的重要缺陷,当然这需要物联网等跨界力量的协助,不是我们也可以独立完成的。
我从事水产饲料行业已经接近四十年,有些理解,也有些遗憾。2024年3月,我将郑重进入退休倒计时,届时时间可能相对会自由一点,计划先休息一两年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随后持续关注水产饲料原料和水产品流通加工领域,为提高原料使用价值和有效性,降低饲料蛋白等做出自己的贡献。
扫码时,请注明:姓名+所在地区+品种+行业身份(如鱼中、流通商、养殖户、经销商)
警惕!摄食劣质料?烂鳃、肠炎、寄生虫...死亡率高达90%!养鱼人再不做好防范就晚了!
多个水产品陷入低迷行情、养殖成本暴涨、鱼塘“弃包”、料企竞争“拼质量”…2023年对您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以标准化生产为手段,不断规范企业管理,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服务的能力,打造企业形象,树立强势品牌,为里下河地区健康养殖和开发渔业资源发挥更大的模范带头作用
©2021 小九直播nba免费观看全集高清,完整版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2021016216号 网站地图